熊童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能明能鉴宜字宜孙北京景星麟凤秋 [复制链接]

1#

LOT六山十二叶纹镜

D:18.2cm,T:0.6cm,WT:g

中华古鉴,根发齐家,经历了一千五百年的早期阶段,至战国时已愈趋成熟,质地精澄,工艺卓绝,纹饰奇谲瑰丽,风格浪漫典雅;汉镜兴盛,炼冶善铜,卓然生辉,其线工隽秀飘逸,浮雕敦凝肃穆,取材丰富,涵盖甚广;隋唐铜镜发展已至巅峰,湛若止水,莹质良工。上汲汉、魏、六朝之余波,下起宋金之新运。而其取精用宏,于继袭旧文物而外,并时采撷外来之菁英,以兼容并包之气度铸斑斓华贵之神工。宋镜文雅,金镜豪放,承李唐之风,取绘艺之妙,形神皆具,妙识玄通,以故事镜最为精彩;明清铜镜偶有异彩,或居庙堂,或作文斋清供,但随玻璃镜的传入而日渐衰微,不复往日光华。

(点击下方图片,获取电子图录)

日月逾迈,古镜今照,中国铜镜历经四千余年的悠悠岁月,贯穿了华夏文明发展的脉络,它仿似踏着时空长河而来的苍髯老者,向今人诉说着另一时空的兴盛与衰亡。一面古镜,一段历史,一世王朝,它不仅凝聚着古代文明之光,更是历史的见证,艺术的集成。它是人们鉴容正仪的日用器具,承载了四千年来华夏人民对于认识自我的需求,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时光的流逝,使宰相张九龄发出“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的感慨;它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凝固,是古人端形鉴远的绝佳器物,唐代诗人刘禹锡吟出“心如止水鉴常明”,道出了文人墨客美好的心灵追求;亦是美学与工艺融合的天成之作,是早三代青铜文化的延续,是铸镜家族几世工匠的心血淬炼。这种金属沸腾力量的凝练经过岁月的渲染,激唤着我们作为华夏儿女的骄傲与热情与伟大民族与生俱来的自豪感。

(点击图片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